top of page

我们在此盛情邀請对我們关愛有加的每一位:用戶、友人、合作者、同事、或素未謀面的关注者……向我们提问,将由主理人回答。

这将是一次日课式的紀录,一场提問者与回答书的共同思辨,每一个提問的背后,都有思考的光輝。像一场書信的往來,有着对生命过程的持续意义,來來往往,世间一遭,若有交輝,甚是荣幸。提問話题不限,請尽情表达您的思考和疑惑,能述说下提問背景最好。

請写邮件给我们  liyouwu@gmail.com

李友武.jpeg

​提问主理人

​李 友武

​在LIVIN ' 利物因的设计理念中,给我一种很直观的感受,「侘寂」似乎是很重要的。很想知道您是如何理解这种日式美学的呢?在这个理念中,音乐、电影或文学是否也给过你很好的启发?​

 

哈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综述一下我对产品设计的认知,我是觉得:一件产品一经上市,每一个人都会从这件产品中读出自己的情绪、美学趣味,并非都如设计师所期待的那样,当然设计者本身的生活志趣、生命经验都会写在这个产品里,用者如读者,家具如小说。

 

「侘寂」如今已为人熟知,并且从概念到实际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空间,再到产品,都丰富地送到了当下热爱生活者的面前,甚至他们住进那样的酒店和家宅,而我的确从很早很早以前就热衷于日本的庭院、寺院,由此也非常迷恋樂烧(Raku)这样的工艺之美,当然也会追溯千利休,后来读到铃木大拙、铃木俊隆等一代人的思想。所以在今天,我其实不太认同「侘寂」只是一种美学,或者说一种表象,我觉得这是一种哲学,一种精神。是因为有内在的侘寂,其所行之事、所造之物才会有真正的「侘寂」之美。某一年我收到在日本的朋友送我的坂本龙一先生新专辑,我深深为其那曲《Full moon》所震撼,我以为这是一种「侘寂」的精神内核,后来我听到舒伯特的《冬之旅》,我也有同样的心灵震颤。

 

世间从无完美之事,甚至总是残缺,只有「追求完美的决意」。于是,任何「关系」、「物件」,它都是存在着的状态,并没有所谓的开始和结束(我们选择离开它就结束了),我们需要集中在意的就是与之交汇时的时光(不必懊悔过去没有珍惜,也不必总是念着还有更好的人与事),这种态度足以宽容地去对待万物,接纳四时荣枯无常,这其实是LIVIN ' 利物因这个品牌的一个基本精神取向。

张泽佳:日本文学专业,日本地下音乐研究爱好者,相关公众号「美好歌詞大全集」主理人

张 泽 佳

日本文学专业,

日本地下音乐研究爱好者,相关公众号「美好歌詞大全集」主理人,现从事图书出版行业。

​见前文您说一日之中细数自己有20件事,可否在不涉及隐私的情况下,分享下是什么样的事,以及好奇如何在一日之中去协调与切换各种事情呢?

 

除开吃饭睡觉以外:阅读(包括书本网页与电影阅读),听音乐(我很认真地听啰,而不是当背景音乐,还需要边听边整理,顺带为LIVIN’House甄选歌单并更新,而且最近还参加了一个贝九欢乐颂素人合唱团,这个非常有助于我深听古典乐),摄影(一直是我的爱好,而且我正在计划开始一些主题的拍摄,比如经典肖像摄影), 写字(从学生时代我都爱写,这些年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我更加愿意磨砺自己的写作表达,期望往后可以写小说和剧本),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包括推进艺术作品与用户收藏的事情),研究居室生活方式与美学(这是我多年没有停止过的课题,我非常迷恋全世界不同地域人群的居住生活),促进家具设计(我们保持每周进行一次家具产品设计的会议),其他比如品牌团队协作、生产事宜、仓储物流事宜、产品销售事宜等等……含隐私在内,足足二十件。

 

怎么协调呢,首先,我确定过我主要的事情,是家具这件事业,所以所有的重心内容必须是家具相关的,有了大的方向,我每日几乎睁开眼睛到合上眼睛之间就会想这件事及做这件核心之事。阅读和观察也会紧密联系家具有关,所以不瞒着说,连LIVIN’House这个实体展厅的选址,也是在梦中指引说必须要这个地方,最终梦有所成,想想都奇妙,这情形只在小时候考试梦到过答案,只是醒来又忘记了。(所以我想,只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然后每一天我的肌肉记忆里都会不停闪回这20件事,由此它们可以在我醒着的日子里以有序的频繁切换协作。比如我可能利用抽烟的时间阅读,或者和另外的人谈论别的思路,下一秒快速可以切入下一个议题的思考,思考久了,就可以画画,画久了,可以陪家人国际象棋一下,一句完毕又可以看个电影,睡前可以阅读和听音乐,床头的笔记本可以随时供我记录想法,它有可能是第二天执行的具体指引……如此,我不需要呆板的计划,计划不如变化快,大的计划往往都是空想,命令写呆板计划的人也都是假大空,但是每一个人必须明白自己日常该进行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大项目和方向,然后他就可以细细为此展开收集与主动思考。

 

我相信身心合一,信奉个人生活和团体协作工作有机融洽整合,以达到心无旁骛的「自由」境地,这样才能交出超乎意料的成果,逼迫之下不可能有完美之作,这也是我对我同事者的期待。

我的老师曾经给我说过一概念,我不知道有无科学依据,他说人在动手和动脑时所使用的大脑部分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精神运动所用的脑部位也是不一样的,譬如听音乐和阅读和谈话和思考切换着进行,看似没有停止,但是不会导致过度疲倦,反例是,如果让你一整天只专注听一首曲子,你一定会发疯。所以,频繁切换是不会过于疲倦,这是我保持精力的一个重要逻辑,事实证实是有效的。

当然,我肯定比大多数人要少睡很多时间,因为我可以非常容易进入深度睡眠,以及若身体需要,我会协调让自己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睡眠,类似修复重启自己,恢复系统设置。

很重要的一点前提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精神与身体都是通达的,不违背,自然有能量趋之。

Susu

奢侈品从业者

主理人,主理人!终于到我啦!早就听说金山意库隐匿一位造家具的行者,大家私下还对他有一个奇妙的称呼——“噩梦男神”。

 

我猜,“噩梦”指的是偏执狂一般的工作态度和严苛的要求吧,至于“男神”想必是说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了。关注了近期更新的“一日一問”,忽尔间,好像多了不少陌生的朋友和熟悉的面孔。大家似乎由着同一种痴好或偏向而聚在了一起。

 

我想问一下忙碌而热忱的主理人,你是如何处理好与不同圈层、身份、年龄、性格甚至是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的关系呢?怎样做到大隐于市,且在人群里出入自然呢?

 

哇额,还真是第一次听闻到这个江湖送号,怎么觉得还有点好听呢……如果我猜的话,有可能是被我折磨过的同事们的报复吧!哈哈,有不少人冲着我们美好而来,没想到呢,真实的工作严苛而艰辛,好像反差会比较大,如此一来,我似乎也看到了我们LIVIN’House美好背后的「噩梦」同时存在的奇妙场景。不过我倒不觉得奇怪,而且愈来愈觉得万事万物都是以看似悖论的方式存在着的,包括人。

 

所以,我个人的生活处理和工作处理,几乎首先是抛弃圈层、身份、年龄这些因素的干扰,不为自己困扰,也不考虑对方的因素,人一旦纯粹之后,就没有包袱,无论哪个圈层,以真情去对待、以职业去对待、就事论事去对待,人与人就会变得平等。你说有没有恶人呢,我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各种性格的人,而且也亲眼目睹了各有各的恶,但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当我自己保持善意后,恶之人自然会在我面前隐匿他的恶,当我们看世界是什么样子,世界会反哺给我们想要的样子。

 

与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人相处,我想对于谁都是一个难题,我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我总是希望能与我们亲爱的人、能与我们工作的人,都一定是观念契合之人,所以我的唯一办法,就是「远离」,人生会遇见各种人,不能将就地相处,必须得有选择,决绝地远离不喜欢的人,才会坚决地拥抱可爱又爱你的人。

 

当然人活于世,毕竟难免有各种交道,喜欢或不喜欢的,难免遭遇并非全是恩遇,怎么做到「和而不同」呢,我一直在琢磨多年以前一个朋友偷偷告诉我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觉得也许是「和」的真正含义,当然,「鬼话」不一定是坏话。如此,我觉得面对所有的「市」都不需要去隐了,你在那里,你就是那里绝对的一个存在,他人不可替代,也无需与他人一样。

43912c5738770bfff708335c72498b52.jpeg

邓 艳

重庆师范大学的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主理人您好,我想向您讨教一下。LIVIN '利物因在选择某种器物、家具、打造空间时,是否认为其对人的身心灵有某种疗愈之作用?那么同一物件、空间如何与不同的人发生共振呢,我们应如何选择“我”的呢?

 

我可热爱温泉了!期望有机会向您请教。若谈到疗愈作用,任何心中领会之物应当都有,人和物大概都会这样。为什么有些家可能会让人觉得生硬,那大概可能是所选之物、以及其所规划的生活方式与主人的习性情趣是不吻合,是脱离的。

 

LIVIN ' House 所选的器物,以及器物之间、器物与家具的关系,是基于我们几年来不断在实体展厅的不停尝试、不停翻新过去、不停对全世界的美好生活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有了这么一个空间,我们就有了满足的私心,姑且叫贪恋吧!我们就把日常喜好的一切器物尽可能搬到我们空间里来,可能来自各处,有些是著名作家的,比如我很喜欢的村木雄児的大陶罐,有些也是在不知名的市场买下来的,也有从别的杂货铺买回来的,记忆深刻的是镰仓一家铁路边的旧物店,还有东京一家叫Poubelle的小铺,我都很想把店里的东西都私藏拥有。

 

但目前我们空间的物件,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但只是希望总体能创造一种生活空间美学提案的可能性,让用户觉得「啊,原来这样也不失是一种方式」。但我想但凡是美好的器物,都能让人产生共情。此外,我们在打造空间时,会秉持两个理念:一个是以「家」为逻辑去呈现不同的空间,包括我们的下沉客厅,起居空间,真实的火炉,发呆的小角落等。另一方面,我们不忘记自己是一间售卖家具的商店,客人游览体验的路线有必要有趣。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的空间是用来承载他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物资、和生活观念的,所以我通常觉得所谓家的陈列和软装,是在于要把自己的所爱,合适地盛放在家里合适的位置、合适的家具里,好看,好用。所以,在选择物件时,首先问自己,是否真的热爱这个物件,只要是热爱,然后一定可以和家里的空间、家具、以及其他物件相融于一堂,如何做到相融,这就是一个生活的细腻与审美力的体现了。生活是自己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家,可能都会不尽相同,那不同之处大概就是「我」了吧。

 

我自己是一个不太喜欢所谓「断舍离」哲学的,我觉得生活里的东西,我不会随意的决定要去拥有,但一定拥有,一旦使用日久,或者这物件往往承载着与家人生活的记忆,这些东西当然要留存着。我不能接受粗暴绝情地丢弃。我有点不客气地说:很多人觉得东西多了,该扔,大多数时候可能是由于没有做到「好看好用的陈列」,而一刀切。

499c8d0957aa9e932db4016da23187a4.jpeg

刘 祯

喜欢感受微小与宏大的自然与生活,温泉行业从业者。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成为热门,你是如何看待智能家居的发展,以及对传统家居行业的冲击,在智能化的趋势下,利物因作为传统家居的一员,有何新的发展可能?

 

互联网带来人类文明新的交流方式,甚至是新的生活存在形态,总的来说,我个人是拥抱互联网,也拥抱新的科技的:能源电车、无人驾驶、机器人代劳、探寻星空,如果我的生命期限够长的话,我非常期待「想所未想」「见所未见」的东西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但是曾经幻想的「神行太保」「顺风耳」「千里眼」是过了多少个世纪才真正出现。人类的科技革新我相信越往后一定是以加速度发展的,不可以用过去的逻辑来想象未来,没有声光电的黑夜与灯红酒绿的黑夜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三国时代的攻城与征战现实之下,来思考今天的全球海陆空军事策略是一定不行的。

 

我自从购买了第一台新上市的iPhone之后,我抛弃了所有落后的系统和设备,全部换成苹果系统和设备,而且一定追逐Bate版的发布并更新,我非常迷恋马斯克这等人物对未来的探寻,我迷恋一切科学家、探险家、发明者对未来的大胆设想。

 

但是一谈到智能家居,我不知道通常会想到什么,远程开启空调?窗帘开合?灯光调节?如果把一个房间的灯光设置成若干种模式然后按12345选择,我认为这样的不叫智能,叫反人类。原谅我见识稍短,当下我能看到的智能家居,毫不客气地说,我觉得还低级,是一群开发者希望在自己的产品里硬生生地加入所谓新的科技,目的是希望自己的产品为了变得不一样。

 

如果我能痴人说梦地乱想一下,有没有一种沙发,它根据你今天的身体状况和情形来满足你:比如你很冷,坐下去,它给你加热;你今天很沮丧,它可以让你陷入它的温柔怀抱,曾经有多少个朋友来这个客厅相聚过,它会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你,某某某你是否很久都忘记联系他了,甚至它能通过身体与沙发的接触,能检测你的健康……或者这干脆也是一张床或床垫。亦或有一张桌,整张就是一个巨型电脑或手机,办公用它,设计画图用它,阅读文章用它,观看影片用它,当四个朋友准备打麻将时,这块屏幕完全模拟东西南北,通过类似全息技术,建筑师直接修改模型,连3D打印都不用,平日它就是一张桌子,可以切菜可以包饺子。

 

但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Old School 的人,我还是迷恋那些物理性的触感,总觉得生活更可以让人选择,当我们想待在一种静谧之中,有生命有情感的家具,它和你一起历经生活的苦难与欢爱,一起清晨与黄昏,很多时候我可能觉得家具不要那么聪明,不要那么智能。汽车、冰箱、电灯、智能马桶、照相机、小美都是人类不错的发明,但是家具自人类开始使用以来,还没有被过多的科技化,我其实蛮纠结到底向左还是向右,一面是人与生俱来的天马行空的疯狂冒险好奇,另一方面是人的基本情绪使然。

 

总之,我想我是渴望有情感为基础,以爱为背景,以我们身体的愉悦为前提去使用科技,去善用互联网。我从不喜欢把「互联网」过度神化,我相信任何的人类往来、文明传播、物件交换,都一定是从人的感情出发,其实「互联」是人类作为高智物种发展历来已久的工程,只是过去的「网」要慢很多,可能是从一个大陆到另一片大陆的世纪迁徙,今天是几个小时而已。

 

狩猎时代闲散,但人可能容易被野兽攻击或饿死,农业时代饥寒保障了但须忙于四季耕作,工业时代早九晚五,直至今日,我们每天把自己安排得很满,生命体验的缤纷程度远远不是狩猎时代的人们可以想像的,这其中很大程度的确是科技和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但是,要问一个人生活的终极理想是什么?是体验更多?劳作更多?还是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生命的幸福呢?这已是个哲学问题,我是回答不了的,如何对待科技也是个复杂的问题。

 

但话说回来,我觉得有些杞人忧天,明天早上起来,我们不会为没有更换一张会说早安的桌子而懊悔。当然我们一直在持续尝试家具与一些电器的结合,可能会带来一些生活的便利和有趣。我也曾读到有人曾经设计过一张能通过低微折射即可吸纳太阳能为桌面的办公桌。但似乎这不是一种智能科技。

 

我不太认同「LIVIN ' 利物因是传统,而智能家居是个热门」这个界定呢,哈哈,而且在我看来并没有冲击。期待与你继续脑洞大开地假设未来的家具,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生活方式!

15fef346c0249ffb77574c0f519dd806.jpeg

程 序 员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

利物因的客户画像是什么?我很好奇在你眼里喜欢并购买利物因产品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品牌发展六年,你对利物因的用户有什么样的洞察?

 

 

谢谢您的关注,以及过去默默地为利物因提供一些分析帮助!其实我是一个不太懂得商业概念的人,甚至这个「用户画像」也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认真检索了一下知乎,哈哈。我曾经开始这个品牌的时候,就像我第一次当父亲一样,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觉得自己完全不会管理团队,所以索性就来个不考勤,靠大家自觉,为了弥补制度的不足,当初写了个「同事者十一条公约」,其中内容包括希望同事者「保持純粹」「保持自我更新」等等,完全基于一种理想主义、价值观与契约精神来共同工作。包括在客户层面,我们依旧没有理论作为支撑,说得粗暴点,还真是凭感觉。

 

在最初的几年,我们不相信我们的家具可以卖到北方,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主要购买群体集中在杭州及周边、上海长三角地区,谁能想到北京及周边竟然成了第一大主要购买区域。因为我们当时担心南方生产制作的家具到了北方会大面积开裂,会阻止人群的购买,但事实上我们错了,北京有强大的购买力,且家具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开裂现象。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对于用户画像这个问题,可能再次告诉我们自己,或许我们不太能精准地画出来,而且看了下知乎上的专业表达,发现我更难以严格按照概念去描述画像。要么是我们的确不太专业,还不足以了解市场,要么就是总有未知的东西在我们意料之外。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就像管理这个团队一样,我可能会希望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管理,其实就是没有「管理」。同样,对于「用户画像」,或许我内心更相信一点,我觉得购买者的群体是非常复杂的,我偶尔会看一下数据,或者在实体展厅会遇见非常不同的购买者:足够有钱的、攒钱来买一件的、待结婚的小青年、对我们家具尺寸倒背如流的长期关注者、深深喜爱我们家具的建筑师或设计师、家庭主妇、美学博主、90后、00后、考古学家、音乐人、著名和不著名艺术家、单身或多代同堂的……

 

地理宽广到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从一线到三线,远在乌鲁木齐、甚至海运至大西洋彼岸……房子面积从小到30平米,大到3000平米。通常是住宅使用为主,也有小的咖啡馆与餐厅……所以这样看来,似乎又回到了我个人比较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群是复杂的,我个人不太喜欢去用符号或关键词去界定一个人,一旦界定,似乎就损失了人的多样性与丰富的细节。也许我的这个看法实在是粗暴,抱歉。

 

所以在我们做这个品牌的时候,包括设计家具的时候,可能真的更多的是靠「感知」,我觉得丰富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参与各类人群的生活,而且持续观察人类居住的空间,以及作为同样的居住者,我也诗意地栖居在我的房子里,我会非常迷恋不同地域和时空的人们的居住方式,不同家庭关系下的空间现状,不同生活习性的空间个性,我阅读这些住宅,就像是在阅读小说,看见复杂的人性存在。再加上我们一直在研究专业的东西,我想二者合二为一的时候,或许一定能出品受到用户喜爱的产品,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减少一些对「用户画像」的猜想,而注目在我们创造者自己身上,勇敢地生活,尽情地感知生命,专业地去创造。

 

嗯,如果一定要描述或者说对我们的用户有一个期待,我想可能他们都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

c41572c4b57d3238944070884aa4d39a.jpeg

唐 玲

LIVIN ' 利物因的喜爱者,以及品牌发展的关注者。

日本民艺美学家柳宗悦曾说到过:“器物有被制作出来的前半生和被使用的后半生。” 那在这点上,我觉得LIVIN ' 利物因的家具也有着共通点:一件家具在制作时就会充分考虑到它被欣赏、被使用、被思考的后半生。同时,家具也是一种有着丰富后半生变化的物品,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您有说到过:“对于一件生活日用之物,我们要更加自由地去使用它,要物尽其用,而不是束之高阁。”

 

所以我一直有个好奇,您平时更多的偏向是以“物本身为中心”的思考(家具制作的前半生)还是“物是如何与人的营生相关”的思考(被使用的后半生,与人和空间的相遇)?

 

我非常憧憬柳宗悦这一代以及柳宗理等一代人的继续努力,两代历史时期不一样,对日本民艺的贡献巨大,甚至对不仅仅是日本乃至整个世界「接物的态度」发生很大影响。

 

我记得一位建筑师向我转述过,日本建筑师对待历史老建筑的态度有三点:一是保持它向公众开放,二是保持它的整洁干净,三是保持它正在被使用。我觉得无论是一个物件还是一个建筑,它本身的使命就是要被使用,我比较崇尚这一点。

 

所以我们在设计LIVIN ' 利物因家具的时候,希望我们能思考到几点属性:不过度设计、不喧哗、不争不抢使用者的生活,最好是安静地存在于使用者的生活里,希望它不只是在平面的照片里好看,而是在融于用者的空间、装入生活的物资之后,依旧好看,不为获奖而设计,不炫技,不追逐一时风尚,放弃家具史与美术史的干扰,破除时间与地域的干扰,自由地设计,因生活的热情而设计。

 

我曾经极端地描述过我们期望出品的家具,它可能貌不惊人,甚至是在你享尽这个空间的美好之后,才发现,哇,这里还有这样一件家具,它犹如从荒废里捡回来的一件物资。有一次读到木心的诗,正好诠释了我们想要的意境:「……昨日,买家具两件,本世纪初的长柜,那柜,沉,乌幽幽,我仿佛咬了十九世纪一口肉……诗稿积于柜,书本列于橱……」

 

我迷恋一个词叫「共情」,人与人,人与物,我以为都存在共情。当我们以上述之心去对待一件家具的诞生,我以为所出品的物件,一定是会散发着光辉的,这种光辉一定会在同样有生活热情的用者那里燃起火光,不一定发生在第一眼。

 

所以,对你的问题,我们不必过于纠结更多是思考「前半生」还是「后半生」,我们能注目的是当下,「后半生」它可能被善待,也可能被冷落,可能流浪,也可能风雨兼程,何种遭遇恩遇已不是我等所能企望与意料的事了。

 

祝周末愉快,期望与你一起努力做好这个《一日一問》。

a0f822fb1a025e6164e848f45c7031b1.jpeg

刘 瑜

曾在当代艺术中心、设计博物馆从事文字工作,生活工艺爱好者,前些日以编辑的身份参与《一日一問》出版计划。

当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生事业”的觉悟、创建了与主流市场截然不同的规则、塑造了与精神内核紧密相连的线下空间,似乎是万事俱备之势了。那么,还有什么是比做好“家具”这件事更重要的东西呢?

 

非常开心能与同道者交流。虽然LIVIN ' 也拥有了自己的线下空间,但是否一定与其精神内核紧密相连,我倒不敢完全认为我做到了。以及是否「创建了与主流市场截然不同的规则」,这一点我倒也并不敢这样去承认,对于我来说,也许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创建」与「坚持」或许到头来,可能都只能算是没有入流,或者说没有入行,或者根本被人看不上也未知。

 

而事实上,也许利物因还真的非常浅薄,我真的是这样认为的。而且基于这一点,我真的也不确定我们做好了,甚至永远也无法坦然承认自己做好了,或许说,没有一个做好的标准,只能说我们一直在追逐,没有停止过,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行走。我一直在意生命的过程,毕竟我们来此一遭,带不走任何东西,我不相信有人在死之前的任何一个中间时刻,宣布自己成功了,甚至像舒马赫这样的赛车手站在冠军的高台上,也不算是成功。因为等待着他的下一场赛道,依旧需要他驾驶着他的爱车穿越每一个弯道,并与他的对手竞速。

 

前段时间,读卡萨尔斯,他在93岁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我甚为赞同,我甚至决定就是以他表达的状况为楷模的,我希望自己像骡和⻢一样终身劳动,终身勤于生活,终身享乐精神世界,终身与人交往饮酒,在此摘录一段:「工作能抵抗衰老。拿我来说,我无法想象退休。现在无法想象,将来也无法想象。退休?这个字眼对我来说很陌生,这个念头不可思议。就我所从事的工作而言,我不认为有任何人应该退休,至少当他们尚有精力时不该退休。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命,我无法将两者分开。“退休”对我来说意味着逐渐死亡。持续工作、从不感到无聊的人永远不老。工作,以及对值得关注之事物的兴趣,是治疗年老的最佳药物。」 

 

至此,我想我大概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哈哈,最重要的东西大概就藏在以上文字里。 讲真的,我觉得我们还很短暂,很多存在了几十年的公司品牌,其中艰辛难以想象。就好像一个刚刚跑了5公里的马拉松运动员,看见镜头觉得自己很帅,姿态优美。要知道,一个跑完43公里的运动员到了终点会更加帅。甚至我都认为我不应该说太多,而只管去做,当然事实上我也是这样的。

 

所幸,这个《一日一問》计划占据我每天很少的时间,我前晚睡觉前。细细数了一下我每日的工作和生活内容,大概有二十件,回答问题大概是其中花费很少时间的一件,就好像常常与设计师一起聊天的某个话题是,很多人看见设计师每天的朋友圈那么美好,但事实上那里仅仅露出了他美好的一斑,他们在工地、在深夜伏案画图、茶余酒后与朋友真知灼见、劳心费神研究材料、包括旅行也是工作......诸如此类的更多工作,外人是看不见的。期待与同行更深入地交流,及期待向您所代理的品牌学习,因为前路很长。祝周末愉快!

c75328c0f1def98f09bf22bfe69f5cd4.jpeg

孙 智 瑶

19年决心离开景观设计行业,进入软装相关的产品整合与零售,在家具集合的平台上,也曾参与过利物因产品的线下经售。现为品牌集合店家居顾问,专注于欧洲设计师品牌的研究和零售。

李老师,看到您最新的《一日一問》栏目,我也想来问个问题,可能有点犀利……近日的《梦改》事件让很多人热议,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非精英人士就不配拥有一个好家、或者是一件好家具了吗?”利物因一直坚持做“不迎合”的设计,力求探寻并重现物件的“瑕疵之美”,在我看来是一种“反主流”和“反精英”的理念。但换个角度看,是否又是某种程度上的“精英特供”呢?

 

我一直很喜欢《梦想改造家》这个节目,我作为也是一名长期致力推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小小角色,我觉得这个节目让室内设计在广众中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我很感动看每一期,通过设计的力量,让居者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居住和家人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件让人找回自己生活尊严的事情。

 

我觉得我是一个没有等级概念的自由主义者,甚至也是没有国别的世界主义者,所以,贵贱不分,相煎何急,哈哈。而且,个人非常喜欢陶磊先生的设计策略和实施,我觉得中国乡村住宅需要这样智慧和冷静的设计者。 

 

再来说说我们的家具。我们在制作工艺上的确制造了瑕疵美,有些瑕疵甚至是这样制造出来的:让师傅先将木头打磨完整,然后再砍破、划上痕迹。我们是这样认为瑕疵之美的,我们给家具制造的破损,是希望人们第一次拿到手的时候,就不至于过于紧张,必须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当然我们只是希望这只是一种代入感,并非企望这个破损和痕迹「一劳永逸」不变地永存于这件家具上,相反,我们正是秉持这样一个态度:家具,是一个物件,而我们的生活必然发生,势必会给物件带来损耗和改变,而一件家具进入用者的生活,才开启了它真正的生命,一如人的年华,终将老去,一如四季无常,春华秋实……我们不能抗拒这个基本事实。

 

我明白你提的问题中,所谓「精确」是精英主义,「瑕疵」或许在今天又变成了另一种精英主义。但我们的确反对矫揉造作,我们崇尚自由使用物件,不为物所役。我们不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在一个所谓贵族的家宅,那些家具经过昂贵的工匠之手,被精巧地布置成一个个完美的缺陷,展现出了一种手工的高级之美,标榜这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

 

我常常感动于那些静谧的生活现场,无论是哈默·休伊画里的场景,还是小荷尔拜因画里的商店,还是委拉斯凯兹的卖水人……你会发现这样的场景不分精英人群或是布衣农家,都一样地感人,和光同尘,家具俨然。

 

我们做家具,当然期待有认同的知音,因为真正热爱而购买,我们很开心。但我个人却没有鄙视链,我知道用者的审美有高下,有人附庸风雅,也有追随潮流人云亦云,也有因为我们价格低而购买,还可能有人仅仅只需要满屋家具而已,至于是哪家的,怎么设计的,怎么制作的,懒得管那么多……我都接受,有多少人购买iPhone而真正在完全地用尽它的方便呢?

 

我们设计出产的是「产品」,而只有用者使用后它才是生活里的「家具」,我尊重多样的生活。我们的设计师可以偏执地追求一件家具的美,但不能苛求地去限制用者的生活。相反,我们在设计中一直探讨一个话题:家具如何保持它的使用宽容度,比如它可以是一件条凳、也可以是一个茶几、也可以是床尾凳、还可以放床边、楼梯下、走廊间以及在空间转承处作为一件务虚的装置。

 

我个人内心当然有自己的美学追求,有特别的喜好和特别的厌恶,但我今天对于不同人群的生活却越来越宽容,特别理解在中国当下,一个多年以来美学教育比较匮乏的现状之下,我们在追求美这件事上何其艰难,我看到群体的挣扎,但你会发现一切都正在好起来。 

 

当然,我们很积极,比如我们的展厅现场和淘宝店图,都尽可能制造一些生活空间美学的提案,企望提供一种启示,其中一种可能性。以及也积极在我们的LIVIN’House举办各种音乐沙龙现场、生活美学现场、艺术展览以及室内设计的专业课堂,总之,积极行事,不奢结果。

 

补充透露一点是,其实我们从创业开始,知道我们在中国制造家具的困难之处,主要是「精良」这一点,我们可能没法做到德国和日本的标准 [近些年木工师傅阵容更为恼火,富有经验的老木匠正在老去,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并没跟上,年轻人更愿意做文化精神和智慧层面的工作,更愿意去当骑手送快递,哎],所以我们从设计策略上和工艺策略上,故意走向一种「拙」「破损」,使其「暮暮霭霭」,反正家具如衣服,迟早都会被穿烂,加个补丁又何妨?这算是我们作出的策略退让。

 

再补充一下所谓「主流」的看法,我很喜欢的音乐唱片厂牌ECM,在三十多年前它都还是个不起眼的小众,但它的老板Manfred Eicher却有执着的坚持,如今大家会认为ECM算是主流了么,我不知道,但我是很迷恋这样的事。

 

不知说清楚没有,期待继续探讨这个话题。祝感恩节快乐!

ed9e10267a6c3e8681b2ce9085275d27.jpeg

涩 々

职业撰稿人,设计师&品牌顾问;家居媒体「宅二三」主编。

因从事家居行业而认识、了解到LIVIN ' 利物因,被这个美丽名字深深打动。一般会默默关注主理人养分量很高的朋友圈日常。[编者按:由于介绍是涩々,此处主理人当作鼓励。]

昨天看到你朋友圈回忆到四年前的同一天,你在电台采访时说过「暗自下定决心往后的人生就是一个做家具的人」,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利物因,也还不认识你,但自从2019年开始第一次以客人的身份接触LIVIN ' 利物因、直到后来成为利物因的同事,就我的观察,你的确非常坚定地专注家具的事业,而且四年后你依旧对人说你将把这一生都献给家具事业。我并非怀疑,而是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信念可以让你如此笃定呢?

 

哈哈,如你所见,其实是从六年前创办这个品牌的时候就定下了这个暗念,到现在没有丝毫动摇,所以昨晚深夜又感叹一下。甚至对于昨晚发念,即日起,开始启动这个《一日一問》计划,也与此有关,发现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并没有改变初衷,但时间太快,我们有赖于记下什么,而且当深夜独对过去的所思所想时,总能给当下和未来以启示,所以决定开始问答式的日课。

 

说来巧合,我自参与工作以来,即便身份多变但都始终在室内设计及建筑这个大领域,所以直到长大些我才思考,一个人必然有一个终身职业,所谓「职人」所谓「一生一事」,而我又这么热爱,那我决定「空间」是我职业的背景,而最后决定「家具」,是因为我觉得一件从无到有的东西,这个创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而且当人们拥有后,会与他们的发生关系,变得美好。当我还是一名编辑的时候,我只能从纸面上渲染美好,让人只是遥望不能拥有。我更爱前者。

 

当我宣告专注这件事后,这其实是一种破釜沉舟的举动,由此会带来很多的不一样:

——我会认真经营,因为我设定利物因不是一个简单生意,而是一个事业,不能随随便便垮了,或者名声受损了,再重新创办一个,我们会爱惜自己的羽毛,我们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它,它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因为用一辈子去做,那么就是我这一生的全部,所以就会更加在意这个过程,而不设想未知终点的结果,所以我们会更加从容,可以高效率,但是不猴急。

——在设定规则时,也会不一样,比如只要能维持商业品牌的正常运转,我们不需要去做促销,所以我们可以设定说不打折,这样一来,没有让用户担心价格忧虑,六年来用户反而尊重我们,我们也没有明显的淡旺季,这样就让我们的产品生产质量更加稳定(因为我怕我老后有人搬着欺骗过他们的家具砸我门),我觉得饥一顿饱一顿不利于健康。、

——我们可以更加建设性地去处理每段关系,我这人不喜欢过度地观望,认准了,就选择,选择了,就希望尽可能建设性地去相处。就是不喜欢只是闹着玩,试试看。所以,对于这个长期事业,我们更喜欢有志同道合者一起去建设,而一旦参与,也许就是一辈子,因为同事在成长,这个品牌才会越来越不一样,彼此彼此。(这个说给同事听的)。

 

我非常坚信乔布斯的一个观点,他不太爱听市场数据,不太爱听用户的反馈,因为他自己也是用户,而且他还是一个长期致力于专业研究这个领域的职人,专业者必须要领先于用户,成为市场与社会的先知,这种骄傲要有的,而事实上那个时代的苹果美学更加先锋。

 

不知道你会不会问,一辈子只做家具会不会枯燥。我想说,家具卖给谁?形形色色,人生百态,家家户户不同,哪怕同一件产品,一千个人是一千个人的哈姆雷特。由此,我也认识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这一点昨晚我听《响声播客》讲舒伯特,说他之所以三十来岁写的冬之旅或D960能听出那么丰富,是因为他交友甚广,三教九流,这一点上我与舒伯特蛮近似的。)我永远迷恋一种叫「多样性」的东西,人、植物、动物、天气、物质、爱恨、情感……世界本万象。

 

当然做家具,就是设计家具、制造家具、经售家具,大家应该可以看到我们做的非常有美学与艺术内容,因为这根本是离不开的,而且是灵魂性的内核支撑。如果我们不去感悟人生,不读诗,不听音乐,不欣赏艺术,不探寻哲学,不研究技术,不去体感空间,不去恋爱,不去失恋,不去悲伤,不去冒险,不去醉酒,不去和孩子生活,不去进入家庭,不去观察人群,不去热爱,不去愤怒……恐怕,我们这辈子是做不好家具的,哈哈。

 

我永远喜欢辛波斯卡其中一句诗「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

c60856680a1e4809d264aab383c25d47.jpeg

欣 欣

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家居美学博主,2019初识LIVIN ' 利物因,后来以嘉宾的身份参加LIVIN ' House开业Party,如今已成为利物因的同事,家居美学顾问。

​这两天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喜欢LIVIN ' 利物因。很多细节如果不说不做,普通受众可能是无法完全理解到的,但是主理人就是在身后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并且最后呈现出了一份“日常”又“美”的姿态。那想问一下,这样长久以往的坚持,是来自于您对日常生活的热情吗?还是源于过往经历中获得的一些经验?

 

谢谢您的喜欢!其实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所做的事,出品的家具,经营的空间,如此这样,而受众用者可能有别样的用法和启示,也许这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总有意外是让人开心的事。

 

我们的事业底色,一定是热情。我个人自然对生命和生活都充满着无上的热爱,用者能从我们的产品和空间里感知到这一份热情是我们欣慰的事。然后我们去研究怎么呈现美,以及美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多样的生活方式,有些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久而久之的逻辑推理,觉得应该怎样去生活,怎样去迎接光线,怎样布置与家人与朋友的相处关系,怎样去创造阅读的空间,怎样去想象家宅社交空间的多种可能。

 

譬如我们前段时间推出了一个「家宅芳香室」的空间提案,家宅里可以有影音室、健身房、书房、手工间、花植阳光房……当然也可以拥有一间专门用来品香调香及调制精油的房间,还可以与家人和朋友动手共享,我们期望尽可能地去呈现美好的多样生活,以给人一种启示,仅仅是「启示」,因为我们有很多生活方式不能穷尽,而且每个领域里专业的程度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我们是一间家具的独立设计师厂牌,所以我们一定是一个长久的人类观察者,对人类习性多样性的好奇者,兼备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工匠等等多种技能与气质于一身,那样一来,我们所出品的家具自然让不同用心生活的用者能细细品出其中滋味,这点犹如酿造葡萄酒,当那些藤茎深深扎根于土地的深处,那么所出产的葡萄酒将会更加具有在地的矿物风味。

57d391c4e34eba58814f948fcefc623a.jpeg

孙 敏

喜欢观察、记录生活的小学老师。

你好,主理人。2017年,在我二十六岁的时候,通过美院的朋友初闻了利物因。老工作室临江一望无际的视野和静谧朴拙的家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总觉得它们和我之间有一种距离。四年后我三十岁了,也算经历了一些时间的沉淀,前几天去参观了你们的新展厅,看到了似曾相似的家具语言,但是它们似乎变得更可亲近了。是心随境变吗?还是家具的设计也在跟随我们一起成长?

 

哈哈,想想真有趣,谢谢你多年的注目。但我确实是个信奉「境由心生」「相由心生」的人,我是以主观去确定世界的人。所以,在我看来,也许不是因为家具更亲近了(当然我们自2017年以来的确出品了很多新的设计,也对我们的空间保持了持续的更新美化),或许是因为首先介绍给你的那个人,一定确定了一些最初的印象,然后这些美好印象一直沿袭到往后的观察中。

 

当然,我们这些年听到的对LIVIN ' 利物因的反馈都是美好的,当然,也许有不好的批评我们听不到,我也许蛮期待大家尽情指正。

 

二十岁的时候,我不会太在意去关注家具这回事,因为那时候我们满脑子都是爱情,青春与性,哪会在意家具这个东西。随着年华深入我们才会在意生活里的一珍一物,开始回眸自己的家,开始关注室内的风景,当然加之我一直从事室内设计领域内的事,我就会特别关注这些专业的事,似乎我特别热爱建筑、室内空间、家具、器物,以及到后来特别感兴趣空间与人的关系云云,所以才可能比同龄者多些研究。

 

但是很巧的是,直到我做这个品牌很久,我才认真想起我的童年实际上是在我舅舅——一个乡村方圆几十里的老木匠——的木工坊穿来窜去长大的,现在还能回忆起那时候普遍所用的松木、柏木很香的刨花味,还记得他从来很严厉,特别是不让我们小孩摸他的直角尺(我后来才想起是因为大概没有什么工具可以校对那是否是精准的90度),而且记得他的工具都是从来干净整洁的,后来我读到日本寺院木匠西冈常一写到:如何评判一个匠人的荣耀,就看他们的工具,是否认真爱护,以及凿子用到最后一寸都是那么美好。那一刻我就想到了我的舅舅。也许,我从一个杂志主编转到把家具作为一生事业的人,大概人生很多事情是冥冥中有注定。

 

我想,我们人生每个年龄所喜欢的人和家具,大概都会有所变化。哈哈哈,至于四十岁喜欢什么家具,它还未到来,等到了那一天,期待与您再相聊这个话题不迟……但总之,岁月对家具的影响,我觉得和岁月对人的影响差不多吧,物是,而人非,境,由心生。

9cef835940af5f8241a945e9408c14ec.jpeg

阮 小 河

连锁设计酒店投资人&运营官。资深书虫,偏爱工艺美学,家里好囤杯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