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echatIMG174.jpg

王家卫执导的剧作《繁花》,让原著小说《繁花》在十余年前获茅盾文学奖后,再次走向大众视野。《繁花》落幕,黄河路远去,荧幕之外的生活笔直向前。无论是作家金宇澄,或是画家金宇澄,我们在他的笔下试图寻找的,始终是宏大叙事下,普通人的尊严与情义。

 

六月,金宇澄版画作品个展在LIVIN’ 利物因展厅开幕。上海在南,黑河在北,长江滚滚不息。这些赤诚,朴拙,有力量的作品,带领我们穿过茫茫的时间迷雾,涉水抵达此刻。

b6dc6c421qedb2b77aa8db386e98b57c.jpeg

金宇澄先生的一部《繁花》,铺设了心旌激荡的年代以及芸芸众生。

从笔下的十里洋场,到故乡的吴江黎里,在这座水土丰沛的古镇上,金宇澄的祖宅修缮后又以“繁花书房”重新示人。

自LIVIN’ 利物因的家具逐渐坐落在“繁花书房”后,LIVIN’ 利物因与金宇澄之间的联结也走向了更广阔的地域。

A solo exhibition of paintings created by novelist Jin Yucheng in the past ten years will be displayed at LIVIN' House,The exhibition is the largest of Jin's original works, and includes his depiction of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Old dreams in Jiangnan," and "Shanghai monologue," as well as 40 illustrations and manuscripts of the novel "Blossoms".

DSC00263 4.jpg

/  作品欣赏

他整个作品像是一个复杂的剧场,未来的、历史的或者现实的互相交织在一起,你感觉他每个画面都承担着一个表演角色,上演着人间喜剧或是闹剧,或是荒诞剧。

——著名艺术史学家尹吉男

 

他从个人记忆和经验出发,将现在的视觉经验和过去的心理记忆、情感记忆、历史记忆以非常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跨时空的交织。

——艺术评论家汪民安

 

他的作品非常生活化,特别贴合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心情、状态、经验,所以我觉得有一种真实的故事感,即使我不知道他是作家,也会从这些画中产生好奇心,会想了解他为什么这么想,它们都有一种跟自己对话的感觉。

——建筑师马岩松

金宇澄与绘画的联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一本《建筑系钢笔画教程》的破损副本,陪伴了金宇澄在东北农场的荒凉岁月。回到上海后,金宇澄在钟表工厂当起钳工,学习了半年的机械绘图,为他后来的绘画技巧奠定了基础。

 

2000年,在《上海文学》杂志做编辑时,金宇澄看到了一些台湾报刊中的精美插画,因此尝试绘制插图。当他本人开始绘画后,不仅画地貌,画旧景,还画图像背后的隐喻。

 

十二年前的《繁花》,近年来的《回望》,《洗牌年代》……文中许多情节都取材于自身经历,没经历过的还得严谨考证一番,即使是轻描带过的一笔也不能信口胡说。而画画却不同,借由画面载着奇思妙想横渡汪洋,景色、物体,都戏剧性地向外生长。在波提切利15世纪的画作《金星的诞生》中,微风将金星吹到岸上,在金宇澄的画中,北风的双手自屋后环抱。

DSC00170 4.jpg

在金宇澄的画中可以窥见他观看世界的独特视⻆、现实与幻想含混的图像,金宇澄将眼中的世界重新编排,形成一个个广阔、幽默、充满哲思的故事。

走近「繁花」的绘画世界,初夏的光慷慨入窗,落在香樟木柜上,颜色简省的画作与温润的家具交融,彼此熠熠生辉。画中的线条、颜色偕同空间共同呼吸,高挑的展厅内充盈着一种朦胧的诗意。

展厅绿意沉静,时而在壁炉前坐卧,观察画框中摇晃的树影,时而站立于大理石的圆几前,与画作对望。

E96D171F-FD95-4EFA-8F8D-04AF6FE3302A.jpeg

「我母亲说,我父亲以前喜欢逛旧家具店, 

1948年在苏州买了一个边沿与四脚都透雕梅花的旧日圆桌,

另一个柚木旧圆台,请店家刨平了台面,上漆,木纹很漂亮。」

 

摘自金宇澄《回望》

f96fb0ad9h88403fcc681a23f634073d.jpeg

「他绘制了不少的上海地图,其中一幅标出父亲母亲于1965年之前居住过的地点,竟有近三十处,包含上海“上只角”“下只角”,纵贯南北,遍布市、郊。」

—— 《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展厅的墙面上,聚集了众多「马」的意象;乘舟的马,降落的马,长着翅膀的半人马,这些「马」自东北冷气裹挟的迷雾中缓缓踏来。在东北边境黑河的嫩江农场,金宇澄曾在这下乡饲马,那时他十六岁。

少年金宇澄将所见的农场情形写在信中寄给父母,回信「不响」。在四处皆是沉默的野地,少年和马相伴。

8cb830d67o51734ca068c1d0dbca7e91.jpeg

彼岸 2017年

纸本丙烯 76x52cm

d517966bbl2c85389f8d2367f04f0f61.jpeg

甜品 2017年

纸本水笔水彩 30.4x23.5cm

「这伙曾经的上海“男孩女孩”,什么都不会做,被一望无际的麦地惊到了,农场只能调来一群犯人,为他们示范了一个“收割机那样无声无息向前推进”的震慑现场。」

 

摘自金宇澄《洗牌年代》

「“每夜数遍起身添草,空气臊浊不堪,只嗅到一点豆秸、三菱草那种切碎了的、秋天野花的气味”,他见识到“世上没别的动物,有马那样高大而温良”,动容于马匹敏捷高贵、羞怯多动的品行,终身被使役,“是人世间最昂贵最卑贱的活财产”,只在偶尔的时刻,它们才显露刚烈的本性。」

 

摘自吴越《必须写下我们》

DSC00268 4.jpg

一边是{雅集},在黑色门廊,架上器物沉湎,濡湿的树梢伸进暮霭的镜,光是矿洞内悬浮的微妙曲率.

DSC00263 4.jpg

另一侧是松木的柜,柜上是名为<结构>的画,笔触肆意颜料挥洒,密布于长夜,溅向空空的椅…

回到上海后,金宇澄绘制了许多上海地图,将曾经居住过的地点、米店、书摊、《繁花》中的典型建筑等一一熨平在画中。细密的线条,支撑起一个日常,情义的市井世界,一些我们或许听说过又或许从未谋面过的人,曾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一生。

一场存在于人与人,物与物、记忆与遗忘,时代与时代之间无声对话,在折衷主义的空间内交错起伏。

观众走进这个由不同气息的物品组成的特殊“园林”,一步一景,在其中徜徉、拍照、沉思、回忆。

DSCF4089 4.jpg
DSC00189 4.jpg

「黑河在远去,白马入梦。上海归来,肉生肌丰。金宇澄父氏家族吴江里黎的古镇传奇,与母氏家族从南京、宁波迁至上海南市、开银楼兴衰的经历,在血脉的阡陌中微翕响动。他绘制了不少的上海地图,其中一幅标出父亲母亲于1965年之前居住过的地点,竟有近三十处,包含上海“上只角”“下只角”,纵贯南北,遍布市、郊。」

 

——《必须写下我们》

DSC00299 4.jpg

回首<繁花>,黄河路上与共和国同岁的青年们,一次次以肉身接住时代洪流。

 

金宇澄藉由画笔,将尘世翻滚的悲欢,行将消散的风物,凝为静立的画作。

 

人们自此行过,凝视交叠,长厅内震荡着,遥远的二十一世纪的共鸣。

「在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震荡里, “中金家弄’逐渐演变为大杂院。黎里老宅对金宇澄来说是并不陌生,一直留存在长辈口述的姿态里,既生动又遥远。2019年,金宇澄收到来自黎里的邀请,希望他能来“中金家弄”常住,经历那么多年,有关祖居已经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资料了,了解这房子的长辈们都不在了。“但我也推不掉,谁能推开这样的一种希望呢。”他说。

作为观者,走进“中金家弄”,遇见“繁花书房”,我们步入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浏览《繁花》《回望》的手稿和校样,细读家族信件、书籍,恍惚间,有某种能量在默默地蔓延,它积蓄了无数年代的时光与记忆,从此刻开始吸引你的注意。」节选自 <安邸AD>

DSC00191 4.jpg

金宇澄在十三邀中谈论到祖宅:“我爸爸说是我的祖父的母亲在这里买的房子,原先是谁住的不知道。祖母告诉我,我祖父的母亲买下这个房子以后,引起了太湖强盗的注意,这个地方离太湖非常近。买了房子后,有一天晚上来了一些人,把家里洗劫一空,因为他们就知道你很有钱。老太太说她住进来以后,天井那边有一个缸,缸里面放着元宝,她说这是我唯一的财产。

既然家里没东西,她说就把这个缸给挖出来,一挖出来就发现,这里面根本不是元宝,而是一缸赤链蛇,江南特有的蛇。她当场就哭了,说金家要败了。这个事情我爸爸都不知道。

我小时候跟我祖母待的时间比较长,50 年代的时候,我父母都去湖州水泥厂工作。我祖母是在 60 年代过世的,她会告诉我一些过去的事情,时间一长这些东西都变成神话了。”

游走在繁花书房,适宜沉思、漫谈的地方都陈列着来自LIVIN’ 利物因的沙发椅。从走到停,乃至沉浸式的思索,与人的交流,都在这把椅子上发生。恰如其分的座高,舒适的包裹感,成为容纳不同身体姿态的重要承载物。

 

于底蕴深厚的「繁花书房」而言,流行噱头之下的物件过于轻浮,一件简约质朴的家具反而可以克服审美的角力,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坐上丝滑的旋转座椅,精神如顺着甬道流淌的溪涧,在时间中无限旋转,旋转……

DSCF4056 4.jpg

湿润的土地,水淹的景观,错落的院落,纵横的街道,在黎里形成无形但鲜活的气息。黎里自南宋成市,背后是近千年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迁。

 

在金宇澄的回望中,这里被浓缩为一团青色,覆盖着河水、杂草、建筑、动物和人。金宇澄将这团青色化为繁花书店的底色,将数年的家当,手稿,画稿等等收入其中,像一个尘封的案卷,吸引观者沿着书房探索金宇澄的文学、美术之旅。

251fc5f94v91d3fd9bec60cd76132893.jpeg

金宇澄自画像

二三年年末,王家卫执导的剧作《繁花》,让原著小说《繁花》在十余年前获茅盾文学奖后,再次走向大众视野。《繁花》落幕,黄河路远去,荧幕之外的生活笔直向前。无论是作家金宇澄,或是画家金宇澄,我们在他的笔下试图寻找的,始终是宏大叙事下,普通人的尊严与情义。

 

六月,金宇澄版画作品个展在LIVIN’ 利物因展厅开幕。上海在南,黑河在北,江河滚滚向前。这些赤诚,朴拙,有力量的作品,带领我们穿过茫茫的时间迷雾,涉水抵达此刻。

bottom of page